很多消费者会选择线上维修和回收手机。打开电子商务平台,能看到各式各样维修和回收手机的店家,但“小病大修”“以次充好”“恶意压价”等问题时有发生,维权难度也很大。选择线上手机服务,消费者该注意些什么问题?真遇到了“坑”,又该怎么维权?
梁先生的手机外屏有裂痕,为图方便,他选择了线上维修,商家预估的维修费用是300元。梁先生在实体店打听过维修价格,开价600元,线上维修能节约一半,于是他就把手机寄给了网上的手机店,闹心的事从此开始了。
梁先生表示,对方反馈说手机的充电接口有问题,还需要500元的费用。因为我事先检查过手机的其他功能都是好的,我就决定退回来,不修了。退回来后,我发现电子设备屏幕开不了机,直接黑屏了,充电接口也是坏的,有时候充不进电。
梁先生说:“他们跟我说过,拆机有一定风险,但是也跟我说了风险很小,毕竟每天维修的机器很多,所以我没过多在意。没想到现在变成这种局面,原本手机只有一个毛病,现在毛病一大堆,我找平台客服介入投诉,也没有实质性效果,店铺后面被下架了,我的手机也没有人再来负责,最后还是找线下实体店修好的。”
不少消费的人在投诉反馈平台反映,遇到了“恶意压价”。廖女士在网上咨询回收价格,对方报价为2900元,但商家在收到手机后,直接压价到500元。
廖女士表示当时,对方报价2900元,说我的手机没什么问题。等我把手机寄过去,对方称检测有问题,手机只值500元。我说不行,让他寄回来。他就给我打了500元,却不给我寄回来。
实在没办法,廖女士只能选择平台介入并报了警,而这家名为“专业回收 诚信经营”的店铺直接注销了网店。
对于目前线上服务出现的各种陷阱,律师吴振华建议,平台方不能摆脱责任,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审查并且加大处罚力度。事前监管、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,三个步骤要形成一个体系。
相关组织能够直接进行行业自律,要求互联网机构、平台做严加审查,选择更多有资质的、正规的、诚信的企业入驻。
从消费者的维权角度来讲,平台和商家能作为共同被告去诉讼,成本或许较高,但从整个社会效果来讲,诉讼是有必要的,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和关注,推动有关部门的管理。
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泽若建议,消费的人在选择线上维修服务和后续经营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,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,选择有资质的、正规的、明码标价的经营者,必要时应进行资质核验。“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二十八条规定,采用网络、电视、电话、邮购等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,以及提供证券、保险、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,应当向消费的人提供经营地址、联系方式、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、价款或者费用、履行期限和方式、安全需要注意的几点和风险警示、售后服务、民事责任等信息,这一条实际上也给消费者如何明智的选择线上维修服务提了醒。”
“线上维修很多都是一键下单,消费者和商家没有特意去签订维修合同,那么此时双方的沟通记录就至关重要。”刘泽若认为,有效的沟通应当囊括上述法律条款中的内容,越细致越好。“我们在前期的实践中发现,细致一些的顾客还会对维保责任的承担及维保方式,更换零件的具体品牌、型号都予以明确约定,这对于后续维权是有帮助的。”而且,消费者要格外留意商家提供的是否属于“格式条款”“经营者要承担对格式条款显著方式的告知义务,如果格式条款中有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、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的条款,依规定属于无效。”
此外,她也提醒,保障维修过程的“公开透明”也十分必要。消费的人在手机寄出维修前,可以先给手机录制视频,以证明手机除需维修仍在正常运作时的状态并选择可靠的快递运送,维修过程中能要求商家出示更换的零件,或是全程录像等相关的维修服务记录,减少维修过程中的争议。
实际上,行业内也在积极探索更为规范的操作模式,已有不少平台和商家宣称可提供全程录像、公开透明的维修服务。不过,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具体落实情况还要打个问号。有消费者称曾选择了可提供全程录像的服务,结果等到手机出问题后找到商家,对方却以“时间已久,录像已删除”为由拒绝提供,他也因此陷入维权困境。对此,刘泽若建议,行业还是要加强自律,建立相关的行业服务规范及标准并严格实施,平台也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与监督管理,加大对不诚信商家的惩罚力度,“消费者如遇侵权,应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合法权益,以维权倒逼行业规范发展”。